本文轉引自麥種2012年2月刊 作者為Sinclair Furgerson
對大多數傳道人而言,無論是 聆聽或閱讀其他人對講道的看法, 總是很有趣,也很發人深省(無論 是好的還是壞的方面)。但不知為何,這些文章後來卻常常莫名其妙 地,被人奉為金科玉律。其實這完 全只是因為編輯是作者的好朋友! 自我首次在主日證道以來, 已經過了四十個寒暑。四十年來, 不知有多少次,崇拜結束後,我腳 步沉重,壓根不想到教會門口去送 客、寒暄,就算我深愛教會的弟兄 姊妹,仍是如此(有時正是因為我太 愛他們了,才更覺得喪氣!)。不知有 多少次,我捫心自問:「我講道都講 了幾千次了,怎麼還是講不好?」 當然,我知道該怎麼安慰自 己!「只要你忠心傳講神的話語就 好,技巧不是最重要的。」「我們 不是憑感覺。」「別忘了,你只負 責撒種。」「是主耶穌來做感動人 的工作,不是你。」這些都沒錯。 然而,我們作傳道人的仍舊有責任 改善我們的講道,就算不明顯,聽 起來也得有進步才行。(提摩太前 書四章13、15節在這方面的教導發 人深省,值得我們仔細思考。) 因此,有一天我在旅途中,開 始思考這個問題:在講道方面,有 沒有像聖經裡的十誡或是規則,是 我希望四十年前就有人寫下來告訴 我、指引我、塑造我,幫助我走在 正確的道路上,讓我在服事時越來 越有力呢? 當一個人開始思考這個問題, 無論他想出什麼樣的十條誡命,很 快地,他就會發現,這個題目太 大,永遠也講不完。對我的編輯朋 友而言,他只要以「我的講道十 誡」這種系列專文為題,輕而易舉 就可以填滿一年的期刊。因此,我 先在此聲明,我所提出的這十條誡 命,只是我在飛機上花幾分鐘時間 安靜默想的產物,絕對還有很大的 討論空間。
1. 熟讀聖經
每每在主日一天將盡,或在 某個特會結束後,總有個想法浮現 心頭:「如果我聖經再熟一點就 好了!這樣我就更能幫助這些人 了!」我現在在神學院教書,這所 神學院的創辦人曾經說過,他的目 標是「生產出聖經專家」。可惜 的是,我自己讀的那所神學院沒有 以此為目標。結果呢?我一生都在 跌跌撞撞中摸索,邊做邊學,累得 半死。其實,神學院存在的目的不 是為了對整本聖經每節經文提供權 威性的解釋,而是要給學生工具, 教他們如何自己解經。也正是因為 這樣,從很多方面來說,真正對我 們的服事產生絕對性影響的,是我 們的工作、我們日常生活中與人的 交談、我們上的教會、我們聽的講 道。這不是叫我們靠自己,但我們 總要親力而為。 我不只自己講道,也觀察別人 講道。令我驚訝的,是看到有些人 雖然在人看來很有能力(口若懸河、 有個人魅力等等),卻連單純地傳講 聖經都不會,這實在令我大惑不解。 他們不知為何,似乎並沒有自己深入 研讀聖經,對聖經的教導也不清楚。 雖然我不願作個無知的人,但 我的確需要做個homo unius libri—— 只有一本書的人。我有個好友過世 後,他的妻子告訴我,她丈夫在世 的最後一年裡,把一本聖經給翻 爛了,真的是讀得滾瓜爛熟!她說: 「他是像人家在讀小說那樣地在讀 聖經!」盼望我們讀經也如此火熱!
2. 禱告
我這是針對講道而言。這指的 不僅是在準備講章之前要先禱告, 而且準備講章的過程本身就是在神 的話語中,透過神的話語與神禱告 交通。使徒們不是說他們要「專心 以祈禱傳道為事」嗎?不僅如此,我們也要思想這句話裡面的順序。 我個人認為,傳統的教牧學課 本在此處過分強調個人。其實這裡 的「使徒」,指的就是聖經上明明白 白寫著的「我們」。不是「我彼得」或 「我約翰」,而是「我們彼得、約翰、 雅各、多馬、安得烈等人」。 這不禁令人懷疑,傳道人是否 會刻意隱藏,不讓人知道他們其實 急需別人為他們的講道和個人需要 禱告?若果如此,我們真要好好思 考為何保羅請求別人為他代禱。而 當司布真被問及他有什麼秘訣,導 致他的服事如此有果效,他的回答 也頗耐人尋味:「我的秘訣就是: 我的羊為我禱告。」 這讓我想起自己的一個經歷。 有一次我在一個專門為牧者舉辦的 研討會上演講,講到一半,我心裡 突然冒出了一個問題:「我原本不 是打算這樣講的啊?怎麼現在會脫 稿演出呢?」但是當我看到眼前的 牧師們,個個彷彿久旱逢甘霖,我 忽然恍然大悟:「我想起來了,我之 前不是請教會的弟兄姊妹為這些弟 兄們禱告,也為我傳講神的話語禱告 嗎?他們真的有在為我們禱告!」 若我不看重禱告,不鼓勵、不 教導我的羊群禱告,我就有禍了! 表面上我或許看起來做得還不錯 (真的嗎?),結出的果子卻不會 有永恆的價值。
3. 別忘了基督
我?我怎麼可能忘了基督? 是的,就是你。這是一個重要的原 則,但這個題目太大,無法在此詳 述,我只能提一點:我們要先知道 「耶穌基督並祂釘十字架」(林前 二2),然後把它傳講出去。在剛 出來服事的第一篇講道裡面,講這 節經文比較容易。若連在服事結束 的最後一篇講道裡面,都還能這樣 講,那真是不簡單。 這是什麼意思呢?或許換個 比較尖銳、甚至是挑戰你思維的說 法,你就容易明白了:在十字架上 為我們而死的,不是解經講道,不 是聖經神學,甚至不是系統神學或 釋經學,不是任何我們覺得在分解 真道上不可或缺的東西。這些我在 講道裡面都聽過,但這些講道的中 心卻不在耶穌基督身上。 弔詭的是,即便你是系統性 地講解某一卷福音書,也不能保證 講道的中心圍繞著耶穌基督並祂釘 十字架。我總覺得,有些講道在講 解福音書的時候,好像在叫我們練 眼力,因為這些講道中真正想要問 的,就是「你是書中的哪個人物?」 (你是馬大、馬利亞、雅各、約翰、 彼得,還是感恩的大麻瘋患者等 等?),而真正重要的問題:「耶穌 在這個故事的哪裡?耶穌是誰?祂 有什麼屬性?」反而被忽略了。 事實就是,不論是傳講馬利 亞、馬大、雅各、約翰或彼得,都 比傳講基督容易得多。傳講罪惡的 黑暗和人心,遠比傳講基督要來得 簡單。更何況,我滿書架的書都是 有關馬利亞、馬大、美好人生、家 庭生活、聖靈充滿的生命、作父母 如何教養子女、受傷的自我等等, 真正有關基督與祂的工作的,少之 又少。我相信大部分人跟我一樣。 我到底是要傳講基督,還是要 傳講我們自己,才是最有益處的? 4. 真正相信三位一體 我們是這樣相信的吧?畢竟, 在許多教會,每個主日我們不都是 說,我們信奉聖父、聖子、聖靈三 位一體真神嗎?然而我們都知道, 在西方的基督教當中,因著特殊傾 向,導致成為不折不扣的「神體一 位論」(Unitarianism),或是講 求實用的「神體一位論」,間接否 認三位一體的,大有人在。有的只 認聖父(為了功利主義,成了自由 派神學),有的只認聖子(福音派 的,或者尤其是在回應自由派神學 時),有的只認聖靈(靈恩派,在 面對自由派或福音派時)。 這實在很諷刺。但我擔心的 是,信奉聖經的傳道人(或其他 人)總覺得三位一體的教義太抽 象,所以最不實用。畢竟,當你聽 完一篇講道是在講三位一體的,聽 完以後,你能「做」什麼呢?其 實,你聽完以後,就算外表不做出 來,內心也應該俯伏敬拜神,因為 這位難以言喻、莫測高深的神,竟 然願意與我們建立親密的關係! 有時我不禁懷疑,是不是因 為我們對三位一體教導得不夠,所 以教會竟然會相信那些「教會分析 家」的話,例如:「你們教會做得最 好的是敬拜⋯⋯;至於小組,你們還 要多多加強⋯⋯」等等。這實在是近 乎褻瀆!(其實我覺得這根本就是褻 瀆,因為只有神能夠評斷一個敬拜 的好壞。這種「教會分析」的觀點是 把審美觀和敬拜讚美混為一談!) 我們從約翰福音可以看到, 主耶穌在世的最後幾個小時,當祂 與門徒在一起時,祂心裡一個最大 的負擔,就是要幫助他們了解,正 因為神是三位一體的真神,所以才 有真實的福音。對三位一體神的 認識,成為信仰生命所需的血液 (參:約翰福音十三∼十七章)。 當我們記住這一點,再來看保羅書 信,我們就會發現保羅對聖父、聖 子、聖靈的認識,對他所傳的福音 產生多大的影響。 神的子民需要知道,藉著聖 靈,他們能夠與聖父和聖子耶穌基 督有親密的團契。他們能從我的講 道中知道這點嗎?
5. 運用想像力
我們剛剛才說,三位一體的 這個真理不應該被想成形而上學的 臆測,現在卻又說要運用想像力, 這不是自相矛盾嗎?不,這並不矛 盾。這裡所講的運用想像力,其實 就是幾個世紀以來,那些偉大的傳 道人曾經清楚著作論述,或至少是 暗示過的。講道要講得好,就要運 用想像力。偉大的傳道人想像力都 很豐富。主耶穌說:「你要盡心、 盡性、盡力、盡意,愛主你的神。 又要愛鄰舍如同自己。」我們甚至 可以說,其中這個「盡意」,就包 括發揮想像力。 聖經告訴我們,想像力有很多 種,因此,神的話語也有很多種表 達方式(詩歌、歷史敘述、對話、獨 白、歷史、異象等)。每卷聖經書卷的 作者,想像力都不盡相同。比方說, 我覺得以西結大概就寫不出箴言來。 「想像力」究竟是什麼?字 典裡對這個詞有不少解釋,大部分 指有能力「用不同的觀點來想」、 「從不同的角度來看、理解一件 事」。其他的定義只有細微的差 異:「有能力設計」、「運用聰明 智慧」、「心靈的創意」等。 在講道中運用想像力,指的是 對真理有透徹的了解,因此能夠換 另一種方式把這真理表達出來,好 讓其他人也能夠看見它、了解它的 重要性、感受到它的能力。這必須 要能夠越過字面的意思、拆毀中間 隔斷的牆、奪回人的心思意念和情 感,好讓他們不僅明白字面上的意 思,還能夠體會到它的真實和能力。 馬丁.路德藉著強而有力的演 說口吻做到這一點。懷特腓德則用 戲劇性的表達方式來達到他的目的 (不過有人覺得他太超過了)。加爾 文(驚訝嗎?)則是使用他深具日內 瓦草根性的傑出演講才能。所以, 無論傳道人是擁有路德的個性,或 是有懷特腓德說故事的恩賜和金嗓 子(與他同時代的著名英國演員蓋 瑞克[David Garrick]不就說,他 願意拿他所有的一切來交換,只願 擁有懷特腓德說「美索不達米亞」 這個詞的語調嗎?),或是那些學者 型、害羞靦腆、不情願站上講台的 傳道人,都做到了,只是他們個人 的方式不同。他們看見、聽見神的 話語,知道這些話語要如何進入聽者 的內心世界,來改變、教導羊群。 那麼秘訣究竟是什麼?就是要 先對著自己講道,轉換情境,讓這個 別人經歷過的真理,成為你自己的經 歷。這就是為什麼過去著名的講員 都說,你自己的心要先感受到講章的 能力,你傳講出來時才會有能力。 這些在在都提醒我們回想第一 個誡命。只有當你熟悉聖經,你才 可能這樣講道。有的講道內容是關 於聖經教導,但有的講道卻似乎直 接來自聖經,有「耶和華如此說」的 真實權柄。這兩者有很大的不同。 以上就是我要給傳道人的前五 條誡命。我們要好好熟讀聖經,再 來談接下來的另外五條誡命。
6. 要多講罪惡和恩典
馬丁.路德在講解羅馬書時, 深具洞見地使用耶利米蒙召的記載: 這卷書信的摘要,就是要毀 壞、拔出、消滅所有從人來的 智慧⋯⋯。所有在我們裡面 的,都要拔出、拆毀、毀壞、 傾覆,也就是要消滅那些因為 出於我們、在我們裡面而令我 們引以為樂的一切。而那些不 出於我們、在基督裡的,我們 要建立、栽植。 如果保羅在羅馬書裡傳講的真 是如此,那我們也應如此傳講。在 我們對聖經的詮釋裡,罪惡和恩典 應該貫穿全場,交替出現。 但我們要注意,我們在講到罪 惡的時候,一定要使人看見罪的真 實性,戳穿罪的本質,強調罪的危 險性。 這不是說我們要用激烈的言 辭來震撼人心,因為只要你情緒夠 激動,就能輕易做到這點。但若你 希望你的講道真摯、使人得救、揭 發人性醜惡、使人不再受到迷惑的 話,你就得在解釋聖經方面以及屬 靈層面下更多功夫。這就像一個醫 術精湛的外科醫生,切開皮膚、找 出病因、切除惡性腫瘤,為的是要 醫治、拯救生命。 無疑地,人們需要警惕,遠離 現代社會的罪惡(墮胎、在教會公 然違背聖經教導等)。然而,一味 地批評這個世界既不能建立事工, 也不能建造健康的基督徒。若要建 立事工、建造健康的基督徒,我們 就要讓聖經曝露出我們內心的罪、 顯明我們的光景、清除還殘留在我 們心裡的苦毒。當我們自己「將真 理表明出來」(林後四2),就能幫 助別人和我們一樣步入正途。 要做到這點,只有一個方法 是最安全的。屬靈的手術必須在神 的恩典中進行,而神的恩典就在耶 穌基督裡。只有當我們看見自己的 罪,我們才會知道自己需要恩典, 也才會看到恩典的奇妙。光是將罪 惡顯明出來,不代表你就已經揭示 出恩典,被恩典遮蓋。我們要清楚 認識恩典的多面性,才能知道如何 將它應用在不同的屬靈狀況中。 老實說,把罪曝露出來,要遠 比帶出恩典容易多了,這是因為, 很不幸的,我們通常都對前者比較 熟悉。這是我們的軟弱。
7. 用淺顯易懂的用語
這在講道歷史中已經是老生 常談了。聖公會講道傳統要求詞藻 華麗,而十六、十七世紀的清教徒 卻要求講道用詞簡樸。兩者差異甚 巨。柏金斯(William Perkins)所 著《先知講道的藝術》(The Art of Prophesying)可謂清教徒講道學的 第一本教科書。 但是這第七條誡命的目的,不 是要我們每個人都像清教徒那樣講 道。如果你仔細研究的話,你就會 發現,連清教徒也不是每個人都像 柏金斯那樣講道。但他們都有一個 共同的特點:他們深信應該如保羅 所命令的,傳講真實的道理。無論 你的講道風格如何,這都是最重要 的(林後六7,參:四2)。 這個原則可以應用在很多方 面。身為傳道人,口才不是最要緊 的,要緊的是你自己要先確實了解 經文的重點,然後再清楚將它表達 出來,彰顯它的能力。先做到這一 點,然後才能得著真正領人歸主 的口。普林斯頓神學院第一位教 授及首任院長亞歷山大(Archibald Alexander)建議學生:先注意聖 經教導的內容及它所帶出來的能 力,然後你就會知道該如何把它講 出來。雖然該院後來的院長赫治 (Charles Hodge)對此有所保留,但 亞歷山大的看法大體上還是對的。 在這方面,有幾位大師為我們 做了清楚的示範。弔詭的是,其中 兩位竟然是聖公會的!魯益師(C. S. Lewis)對寫作的建議同樣適用於 講道: 你所選用的文字,必須要能清 楚表達你的真實想法。寧願用 簡單卻直接的字眼,也不要用 冗長卻模糊的字眼。當你能用 具體的字眼表達一件事的時 候,就不要用抽象的字眼。不 要用形容詞來告訴我們該如何 感受,而是要透過你所說的 讓我們有這樣的感受!用語不 要太誇張。當你想說的其實是 「很」的時候,不要用「非 常」,不然,當你遇到真的得 用「非常」來形容的情況時, 你就沒字可用了! 同樣地,萊爾(J. C. Ryle)建 議:「對你要說的東西,要有清楚的 認識。用簡單明瞭的字眼,簡潔的句 子結構。講道時可別長氣,囉哩囉 嗦。要直截了當,並且舉例說明。」 當然,這些原則還是有例外的 時候,但是我們何必當那個例外呢! 一個醫術高明的醫生,能用最破陋 的器具開刀。聖靈也是如此。但是 既然我們在講道時是扮演護士的角 色,我們至少要讓聖靈在開刀時有 乾淨、銳利、清潔的手術刀可用啊! 8. 找到你的聲音 這裡所說的「聲音」,指的是你 個人的風格——套用世俗的話來說, 就是要「認識自己」。 不過,找出合適的字面上的 「聲音」也很重要。很少有好的傳 道人在講道時是扯著破嗓子的。當 然,我們不應該矯揉造作,我們也 不是演員,需要隨著角色的不同而 改變聲音。但我們是照著神的形象 造的,我們能夠說話,表達我們的 讚美,也能將神的話語傳揚出去,因 此我們要盡量使用神給我們的恩賜。 不過,我們在這裡真正要探 討的,是指隱喻的「聲音」,也就 是我們講道時獨特的風格,而不是 盲目地仿效他人。是的,我們不只 可以向他人學習,也應該向他人學 習。不只優點要學,缺點也要引以 為鑑戒。但是,當我們在聽別人講 道時,要注意兩方面。一方面是從 神的話語中得到餵養,一方面是從 中觀察這篇講道有哪些特色,以致 讓人覺得有幫助。 我們不應該成為別人的複製 品。有些人的講道不成熟,因為他 們把別人的「講道外衣」硬套在自 己身上,這些外衣既不合適他們, 他們的恩賜也不得發揮,畫虎不成 反類犬。他們一心想要成為心中的 英雄:優秀的解經講員、救贖歷史 的講員、以神為中心的講員等等。 然而,當他們使用別人的例證、風 格、個性時,他們是硬把自己套在 一個模子裡,讓自己受到捆綁,忽 略了自己的恩賜,失去了在基督裡 真實的自我。把自己的個性與他 人的風格相結合,講道肯定沉悶無 趣。因此,我們傳道人需要在服事 的過程中,慢慢發現自己的長處和 短處,找到自我的定位。
9. 學習如何使人得改變
威斯敏斯特大會所制定的《敬 拜守則》(Westminster Assembly’s Directory for the Public Worship of God)中有短短的兩頁,是傳道人必 讀的。其中有一點特別重要:「傳 道人在規勸、告誡的職責以外,在 必要時,還要幫助人行出他所給的 規勸、告誡。」換成現代的白話, 就是我們講道的內容必須要告訴人 該如何做。以下請容我解釋。 我們可能已經受夠了現代講道 中到處充斥的「如何擁有幸福/成 功的⋯⋯」這類的主題。因為這些 講道跟心理學其實沒什麼兩樣(雖 然可能不無幫助),只不過是套上 點基督徒術語。大部分是用命令語 氣,卻沒有直說語氣。通常最後變 得以自我為中心、以成功為導向, 而無法使人看到罪、看到恩典。 改革宗強調——更重要的是聖經強 調——叫人如何從舊人轉變為新人、 從罪惡轉變為光明的教導。光是告 訴人他「必須」活出新生命是不夠 的,光是告訴人他「能夠」活出新 生命也是不夠的。我們必須教導他 們該「如何」活出新的生命。 多年前,我曾經帶著我的一個 兒子去見老朋友,向他求教。我這 朋友當時已經是為人景仰的大師級 人物了。當時我這兒子在打高爾夫 球方面就是沒法突破。我看得出他 遇到瓶頸,可是當時我對他也已經 愛莫能助(其實好像從來就沒什麼 幫助)。但是他到我朋友這裡,才短 短一堂課的時間,進步就顯而易見, 也顯而易「聽」(揮桿漂不漂亮是聽 得出來的。全壘打也是一樣!) 這也是我們受呼召的一個目 的:若我們要正確處理一段聖經 經文,就不能只停留在「這是對 的」、「這是錯的」。我們的講道 必須讓人得到改變。 但是要如何才能做到呢?雖 然改革宗總是批評福音派太實用主 義,但其實它自己對這方面並不在 行。改革宗當中有許多人對教義研 究非常深入,但對經文的解釋較 弱。他們也常常較注重內省,較不 注重屬靈建造。我們要學習該怎麼 解釋經文,讓聽者得著能力,脫離 在亞當裡的舊我,在基督裡成為新 造的人。 該怎麼做呢?首先,我們解 釋經文時,要讓人清楚看見,恩典 是信心與順服的基礎。也正是因為 恩典,信心和順服才得以完全。我 們要學習在解釋時,讓人看到經文 本身告訴他們要如何心意更新而變 化,真理本身的大能如何使人成聖 (參:約翰福音十七17)。 這需要我們在經文本身下更多 功夫,比平常問更多問題,例如: 「前面這段敘述性的經文,對後面 接著的命令,有什麼幫助?」這種讀 經方式能夠產生出人意外的(?)結 果:當我們深入地研讀聖經,我們 就不再需要急匆匆地跑到基督教書 房翻書,或翻關於協談的刊物,來 找出福音是如何改變生命的。不, 聖經會親自告訴我們,是什麼改變 了生命,以及它如何改變生命。 我們知道如何使生命得著改變 嗎?如果我們連自己都不知道,我 們的會眾就更不可能知道了。我們 是否只告訴他們生命需要改變,卻 讓他們自己去想辦法,沒有在講道 中教導他們該如何行? 許多年前,在一個教會的研討 會上,接近尾聲時,有位當地教會 的傳道人問了一個問題。我從這位傳 道人的學生時代就認識他了。他問 道:「在你走之前,可不可以再幫個 忙?你能不能告訴我,有哪些具體的 步驟,可以幫助我們學習治死罪?」 他的問題讓我很感動,因為 他竟然願意與我討論這個與他自 己切身相關,也與他牧養教會切 身相關的問題。更感動的是,他 竟然以為我幫得了他。(我們被 問到的問題,常常連我們自己都還 找不到答案。)不久後,這位傳 道人就回天家了。他問我的這個 問題,被我視為他留下的寶貴資 產,一再提醒我,在愛丁堡新學院 (New College)擔任教授的蘇格蘭 神學家「拉比」鄧肯(John “ Rabbi” Duncan)對愛德華滋(Jonathan Edwards)講道的評論:「他所教導 的教義都是能應用在生活上的,而 他應用在生活上的也都是教義。」 這是我們需要做到的。 一個事奉若能做到這一點,知 道講道該如何改變聽者的生命,它 就有一個特徵,是人們一眼就能認 出來的,就算他們說不出個所以然 來,說不出到底是什麼幫助了他們, 它就是有一個特徵。蘇格蘭教會領 袖鮑司頓(Thomas Boston)說,這 就是他自己事奉的「不同之處」。
10. 愛你的羊
約翰.牛頓(John Newton)曾 經寫道:無論他的教導多麼扎心, 他的會眾幾乎都會全盤接受,因為 他們知道,「我是為他們好。」 這是我們服事的試金石。這代 表我準備講道不只是為了滿足自己 對研究的熱愛,這代表我的講道會 有個人特色。雖然這個個人特色難 以相容,但我的聽眾卻聽得出來, 這就反映出使徒的原則: 我們原不是傳自己,乃是傳基 督耶穌為主,並且自己因耶穌 作你們的僕人。(林後五5) 不但願意將神的福音給你們, 連自己的性命也願意給你們, 因你們是我們所疼愛的。(帖 前二8) 在耶穌基督裡,教會真正的 傳道人,只有一位。祂講的道,跟 祂這位講道的人本為一。耶穌是傳 道人,也是祂所講的道。我們不是 這樣。但是,在與基督的聯合裡 (我們不只講道是在基督裡,我們 的生與死都在基督裡),我們這個 人與我們所講的道也有較低程度的 合一:傳講信息之真理的傳道人, 他的靈也被模塑成信息中所傳講的 神的恩典。這一點是必然的,因為 講道本身就是「神藉我們勸你們」 (林後五20)。
英國清教徒牧師布 魯克斯(Thomas Brooks)曾經寫 道:「一個傳道人的生命,應該詮 釋他所相信的教義;他的行為舉 止,應該與他所傳講的信息相稱。 屬天的教義應該總是有屬天的生命 來裝飾。」
結語
〈講道者十誡〉或許不無幫 助,但律法的條例終究不能使我們 得飽足,惟有神透過福音所賜下的 恩典才能使我們得飽足。在我們的 講道中、在我們的生命中,律法既 因肉體軟弱,有所不能行的,神就 藉著基督成就了一切,藉著聖靈在 我們裡面成全了律法。願神的旨意 在我們身上成就!屆時我們便能發 自內心地歡唱: 即便呼出最後氣息 仍要輕喚祂名 至死忠心向人宣揚 「看哪!神的羔羊!」 (譯註:摘自Charles Wesley所作詩歌 “Jesus, the name high over all”)。 譯自“A Preacher’s Decalogue ,” Themelios, Volume 36 Issue 2, Aug 2011; 感謝該刊物主編卡森(D. A. Carson)博 士許可本會翻譯。這份刊物的名稱來自 希臘文θεμέλιος,意思是「根基」。各 期內容皆可在網上閱讀或下載:http:// thegospelcoalition.org/themelios。